丁见祥

发布日期: 2022/10/26  投稿: 卫军朝    部门:    浏览次数:   

   

   教授

   博士生导师

   Email:jxding1981@shu.edu.cn

   研究方向:新石器时代考古、水下考古\海洋考古、海上丝绸之路考古




个人简介:

williamhill官网教授,WilliamHill官方网址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。2009年获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专业人员资质,201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资质,2016年获评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。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、中国考古学会水下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领域评标评审专家、科技部评审专家、“载人潜水器与海上作业母船”科技委员会委员。上海市“海洋考古与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及传播”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。

教育背景:

吉林大学考古学系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。

工作经历:

曾任职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、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(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。

科研论文:

《海坛海峡九梁一号沉船调查新收获》、《二〇一八年深海考古调查与思考》、《关于水下考古学的几个问题》、《评估与选择:沉船考古方法的初步讨论》、《考古视野下的海坛海峡——兼谈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法》、《水下考古区域调查与海洋地球物理方法》(合著)、《基于水下文物控制实验的海洋地球物理声学研究进展》(合著)、《南澳一号:位置、内涵与时代》、《乾隆<福州府志•海防•针经>篇初步研究》、《大海寻踪:深海考古的发生与发展》、《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序章——以<夏鼐日记>为线索》、《浅谈大陆架考古及其意义》、《水下考古学理论的发展与变迁——兼谈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》、《南海Ⅰ号沉船目的地研究——以出土金叶子为线索》、《水下考古与海洋考古的研究范围和学科属性——以概念的生成演变为视角》等水下考古专论,以及《马家窑文化分期、类型、来源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》、《凌家滩遗址及其周边环境调查新收获》等史前考古论文40余篇。

学术专著:

《汶上南旺: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及龙王庙建筑群调查与发掘报告》(2011,合著)、《大遗址保护理论与实践》(2012,合著)、《中国沉船考古发现与研究》(2021,合著)、《水下考古学概论》(2023,合著)。

科研项目:

主持国家文物局“福建平潭海域水下考古区域调查——以海坛海峡为中心”项目(2013-2014,提出并实践“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法”)、“水下考古区域调查与物探技术研究”项目(2018,策划并实施我国首个水下“实验考古”项目)、“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调查”项目(2018,主持我国首个深海考古项目)等研究工作,并多次主持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才培训项目(2011、2015、2016、2017)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“海洋考古学史研究(1960-2020)”(2023至今),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“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”子课题(结项优秀)。参与国家文物局“国家考古工作十四•五规划”编写项目(2021,核心成员)、国家科技部十三•五重点研发计划“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研发”项目(2020至今,核心成员)、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项目“水下文物探测保护技术体系研究及示范”(2013-2019,专题执行负责人)、法国文化部水下考古所“法国地中海水下遗址调查与评估项目”(2016,主要成员)等。

科研获奖:

2011年,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,专著类一等奖。

2013年,山东省考古学会,山东省考古学会第二十六次优秀成果奖一等奖。

2022年,《中国沉船考古发现与研究》(合著),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。

2024年,《水下考古学概论》(合著),202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。